王秋玲,女,汉族,1964年出生,山东省牡丹区人,中共党员,1987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后,一直从事大豆研究工作,现任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大豆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第十三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菏泽市第十二次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五届、第六届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
一、思想素质高,政治觉悟强
王秋玲同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为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科学道德、树立良好学风,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在工作上与时俱进,开拓进去,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爱岗敬业,奋发进取,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二、勤奋工作,爱岗敬业,业务水平精,工作业绩突出。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秋玲一直在菏泽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从事大豆科研工作,30多年来长期与泥土为伴、与大豆为伴,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怀着对农民、对农业、对育种事业的特殊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怀。
作物育种周期长、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选育一个品种在很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十几年。必须在充分调查研究亲本材料的特征特性和遗传特点的基础上巧妙配制杂交组合,科学进行杂交后代选择、合理搭配各项试验程序、综合评价高代品系等一系列的工作,这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育种者的心血和汗水。如果没有甘于寂寞的心境、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在作物育种方面很难作出成绩。
在制定试验方案时,为了尽量不让任何一个优良材料漏选,也不让任何一个不符合目标材料的材料升级,必须对每一个参试材料进行反复斟酌,做到对其亲缘和各个世代的特征特性了如指掌。有时为了一份材料的去留,她要翻阅以往十几年的资料,绞尽脑汁、反复比较权衡,常常因困扰到失眠。
播种前,需要对试验种子一粒一粒进行手工挑选,每年春天要手工挑选1000多斤种子,特别是剔除杂种子特别难,需要从粒型、粒色、种皮光泽、脐色、脐型等多个角度仔细辨别,一天下来头昏眼花、脖子和后背酸胀。长期低头选种王秋玲落下颈椎病和腰椎病。
在大豆生长季节里,王秋玲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试验田里,迎着朝阳伴着夕阳,身着棉布衬衫、头戴草帽、脖子里围着毛巾,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记载本是她的标准装扮。长期的风吹日晒,她脸上布满晒斑,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老许多。
田间试验的工作细致、繁杂而辛苦。大豆试验每年都要种植4000多份大豆试验材料,对每份材料都要建立一个独立的身份信息,试验过程中对每份材料的各个性状表现都要有详细记载。由于试验田里,每个品种只有几厘地或几平方面积,田间操作无法使用机械,只能靠人工操作。
大豆出苗困难,遇到天旱年份,播种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试验苗全苗壮,播种、浇水、补种有时需要反复多次,只有等到豆苗出齐了,她心里才稍微踏实。播种时她们脸上常常被晒爆皮,脖子和胳膊上有时晒出水泡。
做杂交时,正值7月下旬,天气又闷又热,在太阳下站几十分钟都会汗流浃背,王秋玲带领她的团队每天天刚亮就必须到达田间开始工作,因为大豆花粉7点开始有授粉能力,必须在这之前把母本的雄蕊去除干净,所以天刚蒙蒙亮就必须到田间去雄,7点后再取父本花粉授粉,10点后还要做其他大豆试验的花期调查和田间管理。在这酷暑难耐的季节她我们一天要持续在田间工作10多个小时,每天露水和汗水不知道要把衣服打湿多少遍,中暑现象时有发生,晚上拖着散架似的身体回家时,真是没有任何形象可言,浑身充斥着汗酸味。
大豆成熟前10天左右,正是大豆各种特征特性和产量性状充分表达的关键期,也是最能考研育种者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的关键时期,此时必须迅速调用育种人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经验把有苗头的优良材料和品系从成千上万个材料中选拔出来,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就会使很多优良材料永久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此期王秋玲更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多年来,中秋节、国庆节她的团队没休息过。2016年9月下旬王秋玲在肩膀摔骨折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一个半月没有休息,手臂打着绷带、忍着疼痛、坚持在田间调查、选单株、挂牌、脱粒一样也没有耽误,但她手臂还是落下了难以恢复的后遗症。
在大豆试验收获季节,她们既要对每个试验、每一份材料调查记载、又要逐个小区进行人工收获,为了防止机械混杂,每一个小区都需要单收、单放、单独装袋,工作十分繁重。摘荚、收割、装袋,豆荚把手扎得流血、豆茬把鞋底扎透,但为了辛勤培育的大豆育种材料早日成才,这一切都不能让她们有半点的懈怠。
脱粒是个又脏又累的农活,为了防止混杂,王秋玲每年亲自操作脱粒机,一天要上下弯腰几百甚至上千次,手被豆杆扎得满手是血、脚站到肿胀、腰疼到直不起来。考种时,对每株大豆的株高、分枝、结荚及籽粒进行逐个考察、分析、记录、汇总。
除了培育大豆新品种外,王秋玲的团队还要研究与品种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用于指导大豆生产。为了推动大豆生产、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王秋玲的团队每年还要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县区安排大豆品种试验示范,从有限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喷灌设备等免费提供给部分大豆示范种植户,并在关键时期在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大豆收获后协助销售产品,收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头效果。比如鄄城县旧城镇王庄村,很多示范户大豆亩产超过了600斤,个别地块亩产达到650斤,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由于种植的品种好、产量高,周边地区农民纷纷前去购买良种,一般每斤卖到3元以上,种子紧缺时甚至卖到每斤4元,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现在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等也在该地进行试验示范,大大扩大了当地的影响力。
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用一颗献身科研的赤子之心,凭着矢志不渝的坚守,换来的,是金秋的累累硕果。
1.育成品种:王秋玲3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大豆研究,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主持育成的菏豆系列大豆品种19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其中国家审定6个,山东省审定18个,湖北省审定1个,16个品种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菏豆系列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等优点。查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报告,菏豆系列大豆品种在2016-2020年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160万亩,按每亩增产20公斤,每公斤大豆5.5元计算,近五年新增经济效益127600万元,其中2020年新增经济效益31130万元。菏豆系列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了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此外,相关大豆科研单位以菏豆系列品种(系)作为亲本,育成了大量的衍生品种(系),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了菏豆系列品种的科研价值。菏豆系列品种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我国大豆产业振兴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大豆育种事业再上新台阶提供了种质资源和技术储备。
2.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二十多项,多项科研成果在黄淮海夏大豆育种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自2015年至今任山东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岗位专家。目前和全国十五家科研单位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黄淮海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项目,参加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优质高蛋白大豆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另外每年承担国家及山东省大豆品种试验4-6项、为国家和山东省大豆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并被农业部评为"十五"国家农作物区试先进个人和"十五"国家大豆区试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山东省大豆区试先进个人。
3.科技服务:根据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要求和菏泽大豆种植中出现的产量低、品种杂、种性退化和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每年在菏泽市、济宁市开展了大豆新品种示范,示范品种涉及20个品种(系)。通过免费提供大豆主要农用物资和加强大豆种植技术培训指导等措施,不仅提高了当地大豆的单产和种植效益,而且通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
4、获奖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山东省丰收奖1项,菏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
5.荣誉:2021年“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山东省政府“勇于创新奖”,2015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菏泽市第五批至第十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第二届菏泽市青年科技奖,菏泽市首届十佳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7年菏泽市优秀共产党员,2003年菏泽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记三等功,2004、2009年度农业科研开发先进工作者,2011年菏泽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3年菏泽市三八红旗手,2018年菏泽市第二届“最美人物”。
王秋玲深知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她不会放慢脚步,她要用更优异的成绩为自己作注,努力用行动诠释什么叫无悔人生。目前她还有两个个心愿,一是培养好大豆育种接班人,让自己多年积累的育种经验和育种材料得到良好的传承;二是在有生之年再培育出几个好品种,现在王秋玲带领她的团队正在向大豆亩产325公斤的育种目标推进。